为缓解当代青年社交焦虑,搭建真诚沟通桥梁,学生服务部于近日举办“心灵沟通”主题班会,吸引百余名学生参与。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引导同学们暂别手机屏幕,在团体协作中完成自我觉察与情感联结。
活动以别开生面的“保密圆”仪式拉开帷幕。参与者围成同心圆,左手传递信任,右手凝聚承诺,共同宣读保密誓言:“我会守护今日所闻,让故事止于掌心”。随后的“动态自我介绍”环节中,同学们用创意手势定义心情符号,在欢声笑语中打破社交坚冰。曾有人表示表示:“肢体语言的开放度直接影响心理防御机制的松弛度,这正是深度沟通的起点。”
“情绪温度计”环节成为全场焦点。参与者化身“人类情绪扫描仪”,通过微表情观察和直觉判断,为每位同学标注0-100℃的情绪刻度。数据对比显示,78%的参与者发现自我认知与他人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一位来自大一的同学分享:“当同学说我‘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习惯用微笑掩饰压力。”
“我能理解你”角色扮演将活动推向高潮。两两搭档通过“情绪猜谜”游戏,在三次肯定反馈中逼近对方真实心境。社会学教授现场解读:“非语言线索占人际沟通的93%,这个环节训练的正是‘听懂弦外之音’的共情能力。”活动中,多组同学突破预设标签,发现“高冷学霸”的细腻一面,“社交达人”的孤独时刻。
压轴环节“我的心灵陪伴者”引导同学们构建心理支持系统。在concentric circles图谱中,中央核心圆标注自我,外围依次填写家人、挚友、导师等支持源。现场数据显示,92%的参与者完成三圈层绘制,平均每人标注6.2个支持角色。活动进行过程中有一名同学展示的图谱引发共鸣:“原来我的‘心理急救包’如此丰富,下次遇到挫折要记得主动打开。”
本次班会历时90分钟,通过四阶递进式设计,实现从破冰到深度沟通的完整闭环。后续跟踪问卷显示,89%的参与者表示“增强了情绪表达意愿”,73%认为“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同学”。学生服务部表示,将持续开展“心灵工坊”系列活动,致力于打造“无手机社交空间”,让真诚对话成为青年成长的温暖底色。 当Z世代的指尖从屏幕转向掌心,这场关于倾听与表达的青春实验仍在延续。正如活动结语所言:“真正的沟通不是声音的碰撞,而是心灵的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