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在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20周年暨原长春地质学院仪器系创建66周年到来之际,由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自主研制“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吉天星 A-01 星)迎来在轨稳定运行一周年重要时刻。回溯 2024年9月24日,该卫星由捷龙三号遥四运载火箭于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发射入轨,一年间累计完成成像任务1767轨,获取高质量遥感影像8万余景,显著提升了我国商业遥感卫星的数据获取与服务能力。

突破传统成像局限 核心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的关键突破在于打破传统遥感图像获取方式的束缚,作为我国首颗具备任意曲线非沿轨动中成像能力的商业光学遥感卫星,它可实现对超过千公里长度曲线目标的一次性连续成像,大幅提升了遥感数据采集的效率与覆盖范围。
为进一步验证并优化核心技术,2024年8月29日,技术验证星“苏州一号”(吉天星 A-03 星)成功发射,与“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共同构成双星系统。此后 94 天内,团队完成超过300项在轨测试任务,地面系统累计接收约14.6TB 图像与数据,生成多波段高分辨率遥感图像2万余景。2024年12月7日,双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图像质量分析报告评审暨数据产品发布活动在京隆重举行,来自相关用户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研制单位的领导、专家、代表7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活动成立了由自然资源、水利、地质调查、气象、海洋、交通运输、农业、特种等领域的行业专家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会学会等技术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专家组一致认为:“吉天双星”在轨测试结果符合任务书要求,卫星具备长期运行条件;“吉天双星”是具备非沿轨一次过境曲线成像技术的可产业化、业务化运行的卫星,图像质量良好;非沿轨一次过境曲线成像技术得到在轨验证,已实现超千公里的曲线目标一次成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学研协同发力 筑牢技术产业化根基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项目的推进,离不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支撑。该项目由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林君院士团队的张刘教授牵头研发,2021年6月,通过技术成果转化,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推动卫星技术从科研走向产业化。目前,苏州吉天星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已组建超过140人的技术团队,其中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占比超过50%,形成以苏州为研发总部、长春为生产中心的协同布局。公司还投入大量资源构建先进的光学主载荷研发、生产与测试体系,为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批量化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多领域落地应用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如今,“吉天双星”数据产品已正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凭借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优势,广泛服务于自然资源普查、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急减灾等领域,相关技术数据更已为国家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部门提供支持,为自然灾害观测和防控筑牢技术支撑、提供决策依据。
相较于常规推扫模式需对多个分散目标多次拍摄才能获取完整影像,“吉林大学一号” 的非沿轨一次过境曲线成像技术,实现了一次过境即可覆盖多目标的“一箭多雕”效果,突破传统卫星严格沿轨道方向成像的限制,能灵活沿弧形、S型等任意曲线目标走向成像,尤其适配重点流域、管线、道路、边境、海岸带等线状目标的高效观测,将遥感卫星综合成像效能提升一个数量级,而“吉天双星”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备该技术且可产业化、业务化运行的卫星系。
以下通过具体成像图进一步呈现其应用实践:

双星联合观测黄河一张图概览
注:双星充分利用非沿轨模式,约两个月时间实现了黄河主干线的有效观测,该成像模式下将遥感卫星的综合成像效能提升一个数量级,具备业务化服务能力,为黄河水利监管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和支持。

中国-上海崇明岛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非沿轨模式+拼接

中国-上海崇明岛非沿轨条带成像图
注: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利用非沿轨模式两次成像即可实现上海崇明岛覆盖,该成像模式极大提升了用户关注重点目标的观测时效性。

中国-黄河内蒙段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非沿轨模式

中国-山东沿海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非沿轨模式

中国-拉萨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非沿轨模式+拼接

中国-新疆和田河
拍摄时间:2025年6月20日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推扫模式

中国-黄河银川段
拍摄时间:2025年2月9日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推扫模式

中国-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拍摄时间:2025年7月6日
拍摄卫星:吉林大学一号(吉天星 A-01 星)
成像模式:推扫模式
星座组网新模式 开启商业航天探索新征程
展望未来,“吉天星舟”将坚持以独有的非沿轨动中成像技术和计算高光谱成像技术为核心,持续发挥技术领先优势,加快遥感卫星组网进程,计划于 2027年前建成由16颗星组成的“一水三线”高性能遥感星座,实现对全球陆地与主要海域“按天覆盖、小时级重访、亚米级分辨率、高光谱分析”的遥感监测能力,精准响应政府、企业在水资源管理、能源巡检、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高频次、高精度数据需求。
“吉林大学一号”卫星的成功运行,对全体吉大“仪电人”而言不仅是科技创新能力的证明——它充分验证了我们在商业遥感卫星研发、产业化领域的成熟度与可靠性,更坚定了我们深耕产学研协同模式的信心。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完善应用服务生态,以更扎实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深耕商业航天领域,努力在全球商业遥感市场中展现“吉天星舟”的价值,为商业航天行业发展贡献“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