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学院快讯 » 阅读正文
学院快讯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顺利完成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相关科考任务
发表于: 2024-05-20 10:13  点击:

20243月至20245月,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于生宝教授团队参加了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的“中国大洋85航次”第一航段科学考察任务,共计历时65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本航段是由海洋二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共33位中国科考队员以及3位联合国国际培训学员共同参与,乘“大洋号”科考船从厦门市国际邮轮码头启航,赴西南印度洋海域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顺利完成了深海多波束声呐测量、“海龙”号ROV调查、深海中深钻、深海摄像、锚系调查、重力柱取样、电法调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资源调查、深海地质环境考察、深海探测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及深海孔域多装置联合探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次科考任务中,吉林大学主要利用团队自主研发的孔中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开展了深海热液硫化物孔中电磁探测及数据处理与解释工作,获得了显著成效。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火山活动及热液作用的产物,因其富含多种金属元素,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此次探测任务的工作区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该区域内海深一般在1500-5000米,区域内富含大量由海底岩浆喷发与海水接触后形成的金属硫化物,该区域内海底地形结构复杂,海深变化幅度大,良好海况作业窗口期短。团队针对深海热液硫化物在海底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一次磁场的感应特性,在自主研发的可控源电磁探测系统基础上,设计新型的孔中三分量线圈接收传感器采集的探测方案。科考人员克服了天气、交通、海况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过连续作业30余个小时,进行了孔中可控源电磁探测工作,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顺利完成了数据处理解释工作。

深海热液硫化物孔中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成功应用,为我国远洋、深海、高压环境下复杂海底地形的孔中可控源电磁探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7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61 电话:0431-88502382  E-mail:bianjiang@jlu.edu.cn